【芝加哥侨学网讯】肝脏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健康挑战。肝脏在代谢、解毒和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功能受损可能危及生命。肝脏疾病有哪些种类?如何诊断和治疗?美国时间2025年9月27日晚, “美国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 (简称:科工专,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CSE)成功举办了公益讲座- “肝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前沿”。当晚的主持人是科工专副会长吕涛教授(Tara Lu)。 嘉宾是(按alphabetical order)范建高教授 , 冯根生教授,高沿航教授, 以及张伟教授。
首先, 主持人吕涛教授简单给大家介绍了科工专的概况。她提到科工专成立于1992年,是美国最大的华人专业协会之一。是一个独立的、非政治性、非盈利性的华人专业人士组织,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西北郊。 科工专拥有21个地区分会,17个专业协会,涵括医药、金融、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数学、环境、生物技术、法律、企业家等领域的人士。有几千名会员,遍布美国30多个州。有90%以上的会员拥有硕士及博士学位。
随后,主持人介绍了各位嘉宾。 (以Alphabetical order排序):
范建高教授
嘉宾范建高教授 (MD, PhD)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名誉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H指数78,总引用次数超过13万。科研成果突出,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并荣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国宝钢教育奖;现任科技创新2030 “四大慢病重大专项” 脂肪肝项目首席科学家。
嘉宾范建高教授 (MD, PhD)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名誉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H指数78,总他引次数超过3万。
冯根生教授
嘉宾冯根生(Gen-sheng Feng)教授 (PhD)是深圳湾实验室肿瘤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教授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获第二军医大学硕士,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冯教授曾于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及美国Mt Sinai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曾在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圣地亚哥Burnham医学研究所, 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任终身教授,并于2025年被UCSD评为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肝癌复发的机理及肝癌免疫治疗新技术的发展。在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期间,发现tyrosine phosphatase (SHP2),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理解各种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机理具有开创性贡献。课题组近期的工作揭示了经典致癌蛋白在肝脏中的抗癌作用,发现一种新的介导细胞间互作的vesicle (intercellsome),并有望研发不依赖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肝癌免疫治疗新方案。
高沿航教授
嘉宾高沿航教授(MD, PhD)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病内科主任、吉林省肝脏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肝癌、肝纤维化及肝胆代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和诊疗经验。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肝癌学组副组长,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学组副组长,并担任《临床肝胆病杂志》执行主编。作为学术带头人,积极推动我国肝病学科的发展和临床诊疗规范的建立,在肝脏疾病防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张伟教授
嘉宾张伟教授 (MD, PhD)是哈佛医学院及麻省总医院移植肝病学专家,酒精相关性肝病(ALD)门诊主任及 LIFT 门诊负责人。张教授的临床与研究重点在于酒精相关性肝病和酒精使用障碍(AUD)的综合管理,尤其是肝移植前后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他的研究涵盖早期预测、行为干预、去污名化及新型整合医疗模式,致力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张教授最初在中国接受移植外科培训,之后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住院医及专科培训。张教授在移植沟通中使用污名化语言的研究成果已对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贡献获得了包括麻省总医院胃肠病学创新奖、美国肝病学会(AASLD)新兴肝脏学者奖和早期职业研究者奖在内的多项殊荣。张教授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与教育,致力于将肝病学与成瘾医学相结合,为推动新兴的“成瘾肝病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主持人吕涛教授 (Tara Lu)(PhD)是分子生物及细胞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药理毒理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屹康制药(EQon)创始人。持有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颁发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导力与商业敏锐度“(Leadership and Business Acume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证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信号传导及新药研发。吕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 在美国俄亥俄州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师从著名癌症科学家及诺贝尔奖提名者George Stark 从事博士后研究。 她曾获美国国家专利奖,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年度最佳导师奖,最佳教学奖,及杰出社区服务奖。她迄今已发表90多篇科研文章。现为美国国家癌症学院及美国癌症协会特聘常任基金评审, 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副主编及编委。多次在国际会议担任专场主席及主讲人,同时兼任美国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专业协会副会长。
首先, 范建高教授提到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功能最齐全、最复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他从临床角度详细介绍了肝脏疾病的种类、诊断方法和主要原因,强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脏慢性损伤的重要性,并指出肥胖、代谢综合症和二型糖尿病是导致肝脏损伤的主要因素。
接下来高沿航教授简述了肝癌诊断、治疗和防治策略。她还介绍了肝癌的病因和预防,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高教授详细讲解了肝癌的防诊治,包括HBV相关的肝癌风险、筛查方法和治疗策略。她强调对于肝癌“防大于治、筛是关键、治有手段、活要健康“。接下来冯根生教授分享了肝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挑战,介绍了不同小鼠模型在肝癌研究中的作用, 已经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对肝肿瘤生长的重要性。他还介绍了他团队在肝癌治疗新方法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最后, 张伟教授最后介绍了美国肝病和肝移植的诊断治疗现状,特别是酒精相关性肝病的重要性。在关于酒精肝病诊治的讨论中,张教授讲解了酒精肝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饮酒量和时限,特别是在美国常见的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肝。 他详细说明了重度饮酒的定义(男性每周超过14杯或单次超过4杯,女性每周超过7杯),以及酒精使用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张教授还讨论了肝移植的适应症和评估流程,包括多学科评估、移植委员会的决定以及肝移植的预后效果,指出五年生存率通常达到80%以上。
会议中,听众询问了关于脂肪肝治疗的建议。范建高教授建议进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VCTE/FibroScan或iLivTouch)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风险,并强调需要减重、改善生活方式。张伟教授介绍了Wegovy®作为一种已获FDA批准的减重药物,适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中度纤维化患者,但需要基于BMI和其他病史来决定是否使用。会议还讨论了其他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戒酒和肝脏检查的重要性。
此外,会议还讨论了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消融治疗和射频治疗的区别。专家们指出这些治疗最适用于早期肝癌(三厘米以下),且需要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状况。讨论还涉及了肝癌的诊断指标,特别是甲胎蛋白的重要性,以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癌风险的评估。会议最后探讨了AI在肝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专家们认为AI可以辅助但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最后,主持人吕涛教授对嘉宾的精彩分享以及观众们的积极参与再次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此次讲座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大家在肝病诊治与预防方面的知识,也为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方式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指导。
我们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倾情分享和听众的热情参与,诚邀大家继续关注科工专后续系列讲座及2025年10月即将举办的年会。